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加强与创新并举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山东师范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大学,已有56年的办学历史。长期以来,我校始终坚持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发展并重。“十五”期间,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有了较大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加强对社科工作的领导。

学校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学校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认真制订了落实工作计划。成立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学术委员会,成立了社会科学处。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宣传阵地、各类协会的管理,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方向正确、推崇创新的学术氛围。

二、注重学科建设,加大对社科研究的支持力度。

多年来,我校始终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从2001年开始,对教育学、文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给予重点支持,到目前每个学科建设经费均超过200万元。校内“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省级哲学社科学科带头人,校级哲学社科类特聘教授,每人每年享受5-20万元不等的岗位津贴。学校每年拿出8万元作为基金,支持社科优秀著作的出版。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已经成为我校的优势和特色学科。目前,我校有2个专业设立了博士点一级学科,17个社科专业设立了博士点,其中3个博士学位点填补了山东省空白。有9个社科专业设立了硕士点一级学科,77个社科专业设立了硕士点。在学校附设的14个省级研究、培训机构中,哲学社会科学类占到9个。现有的10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哲学社会科学类占到7个;列入山东省“十五”重点强化工程的6个重点学科中,有5个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类。

三、注重条件改善,加强社科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

学校形成了布局合理、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图书情报系统。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编辑出版的4种社科学术期刊,全部进入国家核心期刊方阵。其中,国家级期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英文版,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两次应邀参加联合国相关会议。学校投入2000多万元,为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建设了集研究、办公、学术交流、图书资料于一体的5000余平米的基地大楼,提高了中心的研究水平。

四、坚持人才强校,努力打造高水平的社科队伍。

学校把社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学校社科研究发展的立足点,常抓不懈,效果明显。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已崭露头角,在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1人入选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的“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工程”专家组成员,并承担了“重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课题的研究工作。有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人被聘为山东省“泰山学者”,2人被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4人获得省级学科带头人岗位,3人获得校内特聘教授岗位。

五、研究与育人结合,不断深化社科教学改革。

学校坚持把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运用于教学之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增强了哲学社会科学各门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目前全校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5%,在校生党员达到学生总数的13%;我校学生多次在全国、全省的比赛中获奖;1名学生在雅典残奥会上夺得金牌,并荣获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连续17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校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多次受到山东省委的表彰奖励。

六、注重交流提高,推进社科研究的对外开放。

近年来,学校举办了齐鲁文化研究国际研讨会、儒学与东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会议20余次,达到了加强交流、促进合作、引才引智,推动教学、科研工作的目的。“十五”期间,我校共承担各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省、部级研究项目164项,厅局级研究项目100余项。出版专著662部,发表论文2268篇。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出版的百卷本《齐鲁历史文化丛书》和8卷本《齐鲁文化通史》,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获得省部级社科类科研奖励一等奖9项,二等奖31项,2004年获鲁迅文学奖1项。

山东师范大学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富成效的工作,认真落实工作会议精神,力争以提高研究质量为主线,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学术创新为目标,催生一批新兴交叉学科造就一批创新团队,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加快成果转化,扩大社会影响,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方面实现新发展,取得新成绩,开创新局面,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