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拆除“四堵墙”,推进文科快速发展

上海大学于1994年由四所地方高校合并,组建成为一所拥有理、工、文、史、哲、经、管、法以及美术、影视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若按文科(包括文、史、哲、经、管、法以及美术、影视艺术等学科)与理工科分类,其本科专业数及学生规模是各一半,由于历史原因,理工科基础较好。经过十二年建设,尤其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战略部署以后,学校的文科建设适逢其时,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总体实力已在上海高校处于前列,其中社会学、人类学、美术学、电影学以及知识产权、服务贸易、中国当代文化等研究领域达到领先水平。

学校的文科建设有这样的进步,关键是坚持“拆除四堵墙”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的办学理念,即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拆除院系专业之间的墙、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实现开放办学。这个思想最早是由钱伟长校长于1985年在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时提出的,20多年来,学校党委为实现钱老提出的办学思想,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领导广大师生努力实践,逐步形成共识,确立了清晰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目标。

学校要求文科教师“走出学校”,研究工作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上海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往往最先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新要求。上海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分关注这些新问题和新要求的形成机制,形成了研究方向与特色。例如:李友梅教授领衔的社会学学科,以“转型与发展”和“组织与制度”为主线,连续多年,承接“社区组织与基层党建”、“民间组织与社会发育”、“新兴白领阶层的社会功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乡土文化”等课题,有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结累,在此基础上,主持了上海哲社规划项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系列课题,不少成果作为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报,抄报中宣部和上海市委市府主要领导,受到了高度重视。继而于2005年,承担了全国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时期社会协调机制建设”课题。科研进步推进了学科发展,社会学学科成为上海市首先设立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也是上海市高校优势学科、上海市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对上海的社会学发展起着引领作用。

学校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并建立了多个跨学科研究平台,充分发挥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综合优势,形成特色学科与科研创新品牌。例如:法学学科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学校较强的理工背景,开展科技法和知识产权研究,在该领域占得发展先机,获得多项成果,并参与制订我国和上海市有关法律法规;艺术专业与工科专业渗透,相继组建了国内第一个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国内第一个数码艺术学院,还把成立多年的建筑学系划转美术学院,创立了一批新型学科专业,拓展了创新研究领域,扩大了社会服务面。又例如:学校组建了集思想文化、艺术表现与先进制造技术于一体的“现代会馆展示工程”创新团队,以学科为支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联盟为载体,自1998年以来,相继承接了昆明园艺世博会、上海市科技馆、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朱德纪念馆等20多项重大会馆陈列布展工程,累计合同经费1.5亿元,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业已成为学校科研创新品牌之一。

“拆除四堵墙”,实现开放办学,还包含着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倡导教师的学术民主和学生的学习自主,在学校营造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智者先行、相互促进和相互竞争的氛围。上海大学是最早推行全面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的高校之一,本科生一、二年级不分专业,每年近3000门课程对全校学生开放,修满学分就能毕业;每门课程可以有多位教师开设,每位教师可以独立介绍对这个学科的理解和演译这门课程。例如在文学院开设了社会学、中国文学、历史学和档案学等4门导论课,每门课程有多位教授讲授,有的多达10人,每个老师独立阐述各自见解,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写一篇读书报告,获得成绩。通过这样的课程,学生会发现,原来同一门学科或课程还有这么多不同的观点,还有那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这样的学术氛围和教学模式,对于促进文科发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升人才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创建一流大学尤为重要。为了营造这样的氛围,学校还由常务副校长亲自主持,设立思想文化论坛,不定期举办活动,每期确定一个主题和一个主讲人,吸引一批理工科教授和文科教授在一起探讨思想、文化和哲学,开始赢得教授们的关注。

“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对于上海大学来说,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我们将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形成学科特色,积极融入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为国家与上海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